音乐学院
首页 - 人才培养 - 精品课程

辽宁省精品课程——《基础和声》

来源: 添加时间: 2013-01-09

《基础和声》课程介绍
 
课程定位:
    和声学教学源于西方音乐文化中的一种多声部写作的系统性理论,从传统的大小调功能性和声理论建立之初到现在,已有 280 多年的历史,经过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历史渐进,和声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直至 19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由晚期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量变到现代主义和声思维的质变,和声学在一般意义上就分成了两个大的部分或成体系,即传统和声学与近现代和声技法,在近现代和声技法这一系统中,又往往贯穿或安排出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它是一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是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本、专科有关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和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逻辑的严密性、组织的完整性、内容的连贯性、体系的稳定性堪称所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首,但是,在和声学的教学环节和实践中,完全脱离实际创作的理论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如何解决和声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艰难的工作。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简单的说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传统和声学的基础理论,能够掌握和声写作的技能,对音乐具备一定的鉴赏、识别和还原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和声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本专业技能,认识和了解多声音乐在作品中的应用及发展规律,树立学生在音乐演奏、演唱等过程中的多声思维和较高的演绎力及鉴赏力 。
设计理念:
    在教学改革上采用了“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学方式。即原有课时总量不变,将连续授课分割为间隔授课,每次一节,课与课的间隔期为两至三日。这样相对于原有的连续 90 分钟授课,使教师更加合理化地压缩了教学工作,提高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授课的侧重点更加明确,教师相对的更易把握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效的得以贯彻。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明确教学的侧重点,每次的教学准备更加充分,有针对性。缩短了课程的间隔,从而有效的促使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同时学生可以在一周内得到两次批改作业的机会,使得他们缩短了纠正错误的周期。除了书面作业外,还需要布置听唱练习,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自由组织练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学生反馈,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采取了“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和声课能够使他们在基础和声学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收益。
课程特色:
    1、实施了《基础和声》“ 1 + 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育教学。所谓的“ 1 + 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育教学就是 采用原有课时总量不变,将连续授课分割为间隔授课,每次一节,课与课的间隔期为两至三日。 我们这样做是从国家对课程时间的安排为切入点,之所以把一节课的时间规定为四十五分钟,就是因为百分之九十的青少年在这段时间内,能相对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音响体验: 乐器、人声进课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根据不同班级所学专业的不同来实施音响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还制定了不同的体验方式。声乐专业主要是分组唱和集体唱四部和声两种形式。器乐专业以演奏四部和声为主,演唱为辅助体验和声音响。 上课前,以唱开放性的和声连接作为和声课特有的上课铃声,让学生体验开放性的和声连接的结构作用与实际音响(可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和弦)。具体的做法:按照点名册的顺序,每次课安排不同的学生自由编写 3-5 个和弦的连接,课前教师做检查工作,主要看有无错误发生,是否符合学生的音域。 上课过程中,将新知识的文本形式讲述完毕后,以习题的形式书写出来,然后让学生唱或奏,体验新知识的实际音响效果。若是复习课,则可以将部分优秀的和声习题拿出来,由学生唱或奏,期间可以改变节奏、力度、速度、配器等,也可由男生或女生或男女生混合来唱,体验不同的效果。 课程结束时,以收拢性的和声连接作为和声课特有的下课铃声,让学生体验和声解决的音响效果,和实际的审美体验,这样做还可以锻炼学生和声语汇的形成。这个和弦连接仍由该名学生写作。
    3、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以传统的钢琴教学用具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完成和声学教学这一理论基础课。 课程前沿动态: 据我们了解,全国音乐艺术类院校中,基础和声课程的开设,我院目前的思路与做作法及项目教学改革的作法思考的是比较早的院校之一。探索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同类院校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为培养合格的职业音乐人做出我们共同的努力。
教学改革情况:
    1、教学改革的背景: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多声部音乐在作品中的应用及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和声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力,以便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本专业的业务能力。我们进行课改的思路是要把握基础和声学这门课程的普遍性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从改革教学模式与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思考从而开展相关教改。 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传统和声课一般采用每周两课时,一次性连续授课 90 分钟的形式。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因为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专业技能,通过对和声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解决和声学与作曲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我系多数 学生存在专业底子薄,问题多,理论知识薄弱等客观事实 。 基于现状,我院学生通过对基础和声学的学习,目标是能够掌握分析、理解音乐的应用性技术,达到对音乐具备一定的鉴赏、识别和还原能力。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与现有的学生实际程度相匹配、更好的对其进行质的提升,这是我们进行教改一直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同时也是促进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诱因。
    2、教学改革的方式:教学改革上采用了“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学方式。即原有课时总量不变,将连续授课分割为间隔授课,每次一节,课与课的间隔期为两至三日。这样相对于原有的连续 90 分钟授课,使教师更加合理化地压缩了教学工作,提高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授课的侧重点更加明确,教师相对的更易把握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效的得以贯彻。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明确教学的侧重点,每次的教学准备更加充分,有针对性。缩短了课程的间隔,从而有效的促使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同时学生可以在一周内得到两次批改作业的机会,使得他们缩短了纠正错误的周期。除了书面作业外,还需要布置听唱练习,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自由组织练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学生反馈,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采取了“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和声课能够使他们在基础和声学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收益。
    3、教学改革的成效: 
    (1)相对于原有的连续 90 分钟授课,在现有的间隔性授课时,使教师更加合理化地压缩了教学工作,提高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授课的侧重点更加明确,教师相对的更易把握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效的得以贯彻。 
    (2)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技能。
    (3)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明确教学的侧重点,每次的教学准备更加充分,有针对性。
    (4)缩短了课程的间隔,从而有效的促使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5)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学生反馈,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采取了“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 教学模式的和声课能够使他们在基础和声学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收益 。
教学条件: 
    我们有较系统的高质量音像资料和教具;对正在整理的教材进行谱例简编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以传统的钢琴教学用具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崭新的教学手段,完成和声学教学这一理论基础课。我院“基础和声”课程教学逐步走向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中来,除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传统的钢琴作为教学工具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逐步完善。
教学效果:
    “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学方式的采用不论从这种教学方式的建构、对课程及授课程序的安排、教学与备课、教材的选用,对教师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但从效果来看,目前形成了一股学习和声的风潮,而且期末的时候我们曾做过调查,结果表明 90 %以上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学生在学期小论文中阐述了他们在“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习的感受。 现在的理论课不再是一潭死水,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我院的教师与学生还应积极发掘和声知识的生长点,把和声学与学生专业课相结合,以长补短、相互促进,展示和声在 21 世纪多元音乐文化中的广阔前景,呈现出最美妙,最和谐的音乐。以上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对此次教改的信心,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的教改会顺利的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他情况: 
    为了提高我院音乐系理论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积累,音乐系理论教研室开展了由教学经验 丰富的老 教授—— 马铁英 教授带青年教师助教培训班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实践的指导工作, 进行了“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培训。在此阶段,我们拓展了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科学、有效的调整教学大纲,教师按照“ 1+1 一课两讲体验式”的不同侧重点备课,调整作业布置的内容与量的关系,及时总结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
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规划的目的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的培育人才目标作为根本,强调培养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特色,实现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1、进一步优化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方法 , 把本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2、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编写适合于我院的教材、完善课件、习题库、试题库。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和年龄结构,努力争取出外进修学习和对外交流的机会,为课程建设增加后劲。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2009 年完成课程教材使用后的第三次修订及正式出版工作。完成多媒体 PPT 课件授课的网络课程资源全部共享工作。
    2、2010 年完成课程系列辅助教材(习题集册、分析谱例集册、配套音响光盘) 的编辑工作。完成配套音响光盘资料制作后同时上网。
    3、2011 年完善建构 MIDI 制作工作室及对学习者书面文本习题的 MIDI 音响制作还原工作。《习题集参考》上网。
    4、2012 年加强教师团队的再培训及国家师资、课程培训基地的建设。
    5、2013 年将以上全部工作的内容,进行拓展性深化。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2009 、 3-2009 、 10 月,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2、2010 、 3-2010 、 10 月,配套音响光盘资料上网。
    3、2011 、 3-2011 、 10 月,《习题集参考》上网。

浏览量: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