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飘香“音沁人心”“八月桂花”开遍中国:《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革命的火种在土地上燃烧2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不堪。为了推翻旧的统治,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各地纷纷掀起了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的浪潮。1929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了庆祝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胜利,《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应运而生。
这首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根据地人民欢天喜地庆祝革命胜利的情景,反映了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以朴实的歌词、欢快的旋律,迅速在根据地传播开来,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
歌声与希望交织成胜利的乐章《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至今传遍,影响了几代人,然而没人知道它的确切作者是谁。一直流传的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江西民歌;一说是河南商城县的一位革命烈士所作;还有一说是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罗银卿所作。这首歌曲是为了歌颂苏维埃政权成立而创作的。 歌曲采用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歌词经加工修改,最后定为四段。 歌词一共有10段。
这首歌的创作者和产生时间、地点等问题,从80年代以来,引起了很多争议。这首歌的作者很难确定为某一个人,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很多人的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这首歌系由大别山民歌改编而成。但仅大别山革命老区就有河南商城说、河南新县说、湖北红安说、安徽金寨说、安徽六安说等等,曾有一段时间还有中央苏区江西说。由于该歌曲曲调与江西民歌风格迥然不同 ,江西最终被研究者排除,但视为从江西产生了进一步的传播。1931年夏天,原在鄂豫皖苏区工作的红军32师副师长漆德玮等一批同志,从鄂豫皖调到中央根据地工作,这支歌就由他们带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很快在那里流传开来。1932年10月开始,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到了四川和陕西,这支歌曲又传到川陕地区。 这首革命历史歌曲,是伴随红军的足迹传遍大江南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桂花》在全国越唱越响,最终成为红色经典歌曲。
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将这首民歌改编成民歌合唱曲,并于1964年把它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的方式震撼呈现。此后,合唱也成为这首歌最常用的演绎方式。
作者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者已难以考证,但正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旋律与节奏奏响时代的强音《八月桂花遍地开》乐谱《八月桂花遍地开》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歌曲采用了民间小调的形式,易于记忆。它不仅在根据地广为流传,还随着红军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更多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首歌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它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也承载了人民对自由、平等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岁月流转精神永传有人说,《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样的红色歌曲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们在革命的浪潮中诞生和发展,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其旋律的编排、节奏的把握、和声的运用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当激昂的旋律与坚定的信念相互交融,便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铭记历史,踔厉奋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广大青年讲话中曾说到:“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一首首红歌教育着一代代人成长青年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坚定了青年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编辑/马宇威
审核/马宇威、吕程、孙晓芳
浏览量: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