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琢磨,他决定写一首组诗。于是,从1964年9月开始,他不顾病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后来他追述过当时的情形:"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为创作长征组诗,萧华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转氨酶升高了4次,体重减轻了好几斤,真正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两个月后,组诗基本定稿,萧华再三斟酌,用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组诗的总题目。
1965年3月,肖华的这首组诗交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4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在谱曲过程中,肖华抱病连续用10个上午的时间给4位作曲家详细讲述长征的历程,使作曲家们都听入了迷。作曲家生茂回忆说:正患病的肖华将军讲长征,"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将军讲到'四渡赤水'时,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壮观场面。将军对长征的细致描绘,为我们完成谱曲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965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把肖华的组诗搬上了舞台,这就是被誉为"红色经典"作品之一的《长征组歌》。《长征组歌》以磅礴的气势、动人的情愫、悦耳的曲调迅速流行于全军,继而风靡全国,40年来已演出1000余场仍长演不衰。
这首歌曲的歌词简短,但意蕴深远,每一句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情的感叹。旋律上,它融合了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风格,情感表达自然而真挚。这首歌曲的力量源自于它对民族精神的弘扬。《遵义会议放光辉》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支撑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人民对红军的深情期盼,也表达了他们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坚定意志。这首歌曲不仅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感叹,更是一曲对革命先烈伟大牺牲的颂歌。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歌曲中所蕴含的力量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革命理想都不能忘记。这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火炬,是力量的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断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编辑/马宇威、孙晓芳
审核/马宇威、吕程、孙晓芳
审核/马宇威、吕程、孙晓芳
浏览量: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