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的侵略使国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电影《桃李劫》的插曲《毕业歌》应运而生。
这首歌曲强烈地表达了当时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了他们为了拯救祖国,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和勇气。它以激昂的歌词、振奋的旋律,迅速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成为了激励青年投身抗日的战斗号角。

《毕业歌》旋律激昂慷慨,节奏紧凑有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号召力。歌曲采用了进行曲的风格,易于激发人们的斗志。它不仅在校园里广为传唱,还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传遍了全国各地,唤起了更多民众的抗日意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首歌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青年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了他们抗争到底的力量和信念。它见证了无数青年学生的英勇抗争,也承载了民族对独立、自由和尊严的强烈渴望。
旋律与节奏奏响救亡的强音

《毕业歌》是中国抗日救亡历史的生动写照,它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诞生和发展,成为了时代的强音。其旋律的编排、节奏的把握、和声的运用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青年的热血。当雄浑的节奏与崇高的信念彼此交织,便凝聚成了一种磅礴的能量,引领着革命事业持续稳步迈进。它不单单是一段旋律,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而拼搏奋进。

田汉,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剧本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左翼剧联的领导者之一,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戏剧和电影剧本1。

《毕业歌》是聂耳在1934年为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的故事片《桃李劫》所创作的主题歌。歌词由田汉撰写,歌曲表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朝气蓬勃的精神。
编辑/马宇威、孙晓芳
审核/马宇威、吕程、孙晓芳
审核/马宇威、吕程、孙晓芳
浏览量:1354